指纹识别、虹膜、脑电波验证身份各有什么不同?

木木

身份验证又称“验证”、“鉴权”,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完成对用户身份的确认。身份验证的方法有很多,基本上可分为:基于共享密钥的身份验证、基于生物学特征的身份验证和基于公开密钥加密算法的身份验证。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验证身份的方式很多,指纹识别、虹膜技术、以及脑电波,将来也会有更多的验证身份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这些都有什么不同? 

基于生物学特征的身份验证是指基于每个人身体上独一无二的特征,如指纹、虹膜等。例如Synaptics Natural ID指纹传感器解决方案,对指纹模板数据进行AES256位加密,对于在智能手机上快速部署生物识别身份验证技术,这种加密方法起到了关键作用。

 指纹识别:保证个人信息安全

2012年5月30日,新修订的《居民身份证法》明确规定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包括指纹信息。公安部制定了2012年年底前完成居民身份证登记指纹信息各项准备工作的任务目标、工作措施和实行方案,各地公安厅、局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制定了初步工作方案。2013年1月我国将全面启动身份证登记指纹信息和停用一代证。

指纹识别、虹膜、脑电波验证身份各有什么不同?

笔者建议至少使用管理员或根级登录凭证进行扫描;这样你将会发现大部分漏洞。然而,通过不同用户角色进行扫描(例如经理级别角色或基本用户角色),你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用户组可以看到和利用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你测试的用户角色越多,你得到的结果会越好(不过在某种情况下将会出现收效递减的规律)。当你看到你的结果不再根据权限而变化时,你会知道什么时候该适可而止。 

这就是说,这可能会在生产环境产生问题,特别是当扫描web应用时。无论你在扫描什么,都会消耗CPU、磁盘和网络周期,日志文件和数据库可能会被填满,用户账号可能被锁定等。笔者建议首先在一个或两个系统上运行身份验证扫描,看看会带来什么副作用,再扩展到扫描成千上万个系统。

 在身份验证扫描期间发现的安全漏洞可能非常多,特别是当查看传统PDF报告中的结果时。笔者发现,按照漏洞的排序方式来生成HTML或电子表格报告是查看发现结果的最佳方法。当你整理漏洞结果时,你可以通过能够更简单更清楚地看清事物(例如每个漏洞所影响的主机或网页)而节省大量时间,并且可以更简单地生成最终报告或修复计划,而不是一次查看一台主机。 

虹膜验证:增加了个人身份验证的可靠性

虹膜验证目前,基于指纹识别的身份认证技术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已得到非常应用,高端从英国等欧美国家的电子护照出入境通关系统到低端的普通工厂的员工考勤管理,指纹识别产品以相对的低应用成本与简单易用在相当一段时期引领了人体生物识别身份认证产品市场。

指纹识别、虹膜、脑电波验证身份各有什么不同?

是随着指纹识别技术自身与生俱来的先天缺陷,其在实际应用中与用户需求的种种不相适应已越来越多地突显出来。而更先进、更精确、更可靠稳定的高端人体生物识别技术------ 虹膜识别开始异军突起,逐步占居更多的人体生物识别身份认证产品市场。

指纹识别、虹膜、脑电波验证身份各有什么不同?

与目前现有的大量指纹鉴别产品的相比,在可靠性、安全性(指纹易仿制)、稳定精度等方面,虹膜鉴别仍具有巨大的优势。在巨大的生物辨认产品市场,虹膜辨认特别具有优势地位。

 指纹辨认的接触式取像虽然更加直接。但是这本身也是个缺点:接触式取像污染接触面,影响可靠性;手指污染还可能引发法律纠纷,香港曾出现过索赔事件;另外,取像装备不能做得比拇指更小;提取单个手指图象时影响可靠性,提取多个指纹图象则影响实用性;较易制作假指纹、可进行手术移植、接触面上的指纹印痕易被他人盗取作假。由此可以看出,虹膜辨认具有全方位的优势,在人体生物特点辨认市场中细分的市场中将成为主流产品。 

脑电波验证用户身份:一种新颖的验证方式

研究人员提出新的身份识别技术,对大脑进行扫描,分析脑电波,判断用户的情绪和心理健康状况,决定是否允许他(她)使用某些系统或应用。 

据Digital Trends网站报道称,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全新的生物认证方法,分析一个人的脑电波、判断其情绪和心理健康状况,然后决定是否让他(她)使用设备或应用。 

罗马尼亚亚历山德鲁•伊万•库扎大学(Alexandru Ioan Cuza University)科学家维奥莱塔•图尔塞努(Violeta Tulceanu),在论文中阐述了她及其同事在不同情绪对应的神经活动,以及神经活动——健康心理晴雨表,能否用于身份认证方面的研究成果。

指纹识别、虹膜、脑电波验证身份各有什么不同?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利用不同声音刺激人的大脑。从理论上说,脑电波反映了测试人员的心理状态。最初对大脑的扫描被作为情绪“指纹”。这一数据被存储起来,与未来的脑电波进行比较,以发现可能的变化,然后再确定是否让用户使用某一系统或软件。研究人员还希望这些数据能被用来预测未来的行为模式。 

Digital Trends表示,据图尔塞努称,以这种方式了解大脑有助于判断一个人的情绪。部分实际用途包括用于禁止某些人进入一幢建筑物的物理安保系统,或首先分析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然后再决定是否让他(她)使用财务或健康资料。在极端例子中,这种方法可以用来阻止心理不健康的人接触武器或军事装备,或确保一个人对其行为负责。 

这项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因此不要期望短期内人们在使用ATM前先扫描自己的大脑。 

写在最后:从指纹识别开始到虹膜识别,提高了人类信息的安全性,尤其是虹膜识别,将来很快在ATM取款机上使用。随着密码和PIN(个人身份识别码)越来越不安全和不可靠,指纹或虹膜更多地被用作身份识别手段。但是,研究人员在不断尝试创新性的识别技术,其中包括利用毛发蛋白质识别用户身份。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报道

相关阅读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