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胎鸿蒙“千呼万唤始出来”,正宫谷歌“安卓落泪青衫湿”
在被谷歌抄了后路的华为,发现系统授权后续不再如期供给,正当舆论当头照的时候,华为掏出了韬光养晦多年的鸿蒙,这让谷歌真是出乎意料。
这次华为的反围剿让吃瓜群众看起热闹后甚至煽动情绪。
那么本篇文章探讨三件事情,鸿蒙的诞生背景和运行思路;方舟编译器起到了什么作用;鸿蒙什么时候面世。
如果说大家习惯了拥趸安卓的华为,那么即将甩开安卓单干的华为自然也是准备充足了。后安卓时代,华为的路该要怎么走?
安卓从诞生之初到当今已经是取全家之长,补其之短。
安卓和苹果相互借鉴,相互进步,促成了今天生态系统的完善。
但是令人担忧的就是市场寡头问题,使用率高的操作系统,只剩ios和Android。
没有一个敢杀出来有所突破的系统出来确实对多元化市场是一个损失。
华为鸿蒙之所以诞生,其实是因为贸易战被多元壁垒封杀所萌生的产物。
不要以为是华为临时救急所拿出的方案,而是深谋划策已久。
鸿蒙的背景本身就是基于安卓被封杀的备胎,核心诉求就是在法理上规避专利,并且可以算作为自主研发,并尽可能兼容安卓。
本质上来说也是无奈之举,华为清楚的知道自己没有能力让开发者为他开发营造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也不想去重蹈Windows Phone的覆辙。
对于需要更复杂的、打破技术壁垒的支持部分,华为一向是敢于研发和投入。
做系统和做芯片一样,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系统的逻辑思维是决定了系统好不好用,易不易用的关键。
鸿蒙虽然目前只有曝光图和部分截图流露出来,还不能下定论。
至少看起来是像安卓的,这也是为了减少用户的更换成本选择了EMUI保持尽可能的兼容和适配。
其实本质还是基于Linux而来的产品,如果你使用过阿里云OS或者Ubantu可能会有所熟悉。
对于吹捧的方舟编译器,其实对于工作原理解读在各种文库都非常仔细,但是对于更多的人看起来并不直观。
这里引用知乎一位知友的评论,通俗且易懂。
爪哇岛上一位富豪家里有很多的菲佣,富豪只会瓜哇语,它每次用爪哇语吩咐管家需要菲佣干什么都是管家听完后一句一句翻译给菲佣来听。
虽然效率不高,但是语言不通,没有办法,只能靠此交流。
某天有一位叫做方舟的人来应聘管家,他说我能让菲佣工作更快,于是他成为了新的管家。
这位叫做方舟的人给富豪一个建议,给我一个手册,写好菲佣每天要做什么,方舟拿到手册后就开始将手册翻译成菲佣所熟悉的语言,并给菲佣。
从此菲佣再也不用听一句吩咐干一件工作了,工作更有条不紊。
其实这位管家就是方舟编译器,这位管家充当的角色就是翻译官的角色,只不过他的翻译能够让程序员看懂,(C++,JAVA语言)。
处理器能看懂他的语言了,效率进而提高。
至于网上吹捧的较Android效率提高60%之类的数据,无从考证,具体也要到真正面世了,才能判定。
至于大家最关注的点,鸿蒙系统什么时候能和大家见面,今年第三季度也就是9月份就可以和大家见面。目前谷歌角度来看,似乎低估了华为研发系统的能力。
也是积极的在和华为交涉。所以最后鸿蒙搭配方舟编译器的效果,应该是值得期待的。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