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的心电图功能,如今为何越来越少见了

众所周知,最近穿戴式健康监测设备可谓是又 " 火 " 了一把。一方面,电商平台的血氧计卖出了相当于平时好几倍的价格,甚至出现了抢购的局面。另一方面,对于一部分早就拥有各式智能手表、具备先进可穿戴健康传感器设备的朋友来说,Ta 们可能可能也因此庆幸自己过去无比正确的消费决定。

由于常年关注消费电子领域,所以我们三易生活自己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一向也很舍得 " 投资 "。但为了以防万一,最近我们还是决定额外再选购一些功能全面、操作简单、续航足够长的智能手表,来为家人 " 保驾护航 "。

然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今的智能手表行业虽然在芯片、电池(快充)、心率和血管健康监测算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唯独有一个曾被视为 " 旗舰(智能手表)标配 " 的功能,却似乎不再受到厂商的重视,在产品中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这个功能的名字叫做 ECG,当然更通俗的说法就是心电图。

众所周知,对于如今绝大多数的智能手表产品来说,它们都具备基于光学原理的心率计功能。也就是使用强光照射皮肤,以传感器侦测皮下血管的反光信号,由于心跳本身会导致血管有规律地收缩,所以经过分析后,光学心率计便能测定出心率数值来。而对于时下一些比较高端的智能手表来说,由于它们拥有更多数量的光学心率传感器、使用了更复杂的算法,因此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心率测量的准确性,甚至还能对诸如心率不齐、心动过速、血管不健康等风险进行主动的监测和提醒。

但正如前文中所讲到的那样,由于智能手表上 " 心率计 " 测定的毕竟是透过皮肤、脂肪、肌肉组织的反光信号,所以使用者的胖瘦、佩戴姿势,甚至于环境光线的强烈与否,实际上都会对测量结果造成干扰。

相比之下,ECG(心电图)传感器的准确度就要靠谱很多了,因为它靠的是多个与皮肤直接接触的电极,测量的也是流经心脏(肌肉)部分的生物电信号。这样一来,ECG 不仅可以测出心率,还可以测得心脏在扩张、收缩、泵血过程中更具体环节的心肌工作状态,所以它可以起到监测和发现心肌损伤的作用。

而且智能手表上的 ECG 传感器除了体积较小、数量较少之外,在原理上与医院使用的正规多通道心电仪并无不同,因此这也使得它比起原理上就相对 " 取巧 " 的光学式心率计,要更令人觉得 " 靠谱 "。

那么,既然 ECG 心电图传感器这么好,为什么现在配备的智能手表产品却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越来越少了呢?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三易生活购买了一款某知名品牌的上代旗舰产品。它有着远超该品牌现款机型的做工、使用了钛合金的表壳和严肃复古的造型,最重要的是它还具备 ECG 心电图测量功能,而该品牌此后推出的所有新款智能手表产品,则均取消了这一功能。

说实在的,这款智能手表给的使用感受还是不错的。但就在短短几天后,我们便意识到了 ECG 在智能手表上 " 式微 " 的原因,它确实太不实用了。

如果你平时有关注智能手表产品,可能会知道如今相关厂商所强调的 " 健康功能 ",多半都是心率、血氧、睡眠、噪音监测,以及运动追踪,跌倒警报,压力评估等,并且这几个功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可以做到高度的自动化。也就是用户自己只需要戴着手表,传感器就能自动完成数据收集、给出分析结果,或是在 " 出事(比如心动过速、用户摔倒)" 的时候第一时间自动发出警报。

但 ECG 心电图测量功能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是因为它的原理就决定了,用户必须将一只手的手指按在特定的传感器区域才能形成电回路,从而进行测量。

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对于用户来说,要么他们的 " 警惕心 " 特别高、经常手动测量心电水平,要么就只有真的感到不适的时候,才可能会用到智能手表上的 ECG 功能。然而真到了这个时候,不赶紧去医院还等什么呢?

不仅如此,与心率、血氧等指标相比,ECG 测出的心电图是一套相对晦涩难懂的数据和图表。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就算日常习惯性的自测心电,往往也很难自己从图表上看出什么有用的信息。

当然,针对这个问题,智能手表厂商多半也都提供了解决方案,那就是通过 AI 对心电图进行简单的解读,或是允许用户付费后,将心电图发给合作医院的医生进行远程诊疗。然而 ECG 传感器可能测得比光学心率计准确,但 "AI 读图 " 的结果可就真说不准了。而至于人工远程诊断,虽然看起来很美好,但一方面存在着时间上的制约因素(比如不可能 24 小时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相对高昂的服务费也会使得大量用户望而却步。

是的,我们并不是说智能手表上的 ECG 传感器测不准、或是没有意义,但至少对于习惯了日常 " 自动测量 " 的消费者、对于大多数并没有 " 保健医生 " 的用户来说,目前的 ECG 相关技术其实还很难起到对心脏健康问题起到真正的预防作用。

毫不夸张的说,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在经历了最初的 " 新鲜感 " 后,他们可能很快就会厌倦 ECG 测量时的复杂操作,进而将其 " 束之高阁 "。如此一来,最初为这部分功能而付出的额外支出,自然也就成为了一种浪费。

所以在弄明白了这一点后,站在厂商的角度来说,舍弃 ECG 硬件、降低产品的硬件成本,自然也就成为了很现实的选择。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报道

相关阅读

精彩图集